top of page

〈序:我對眼就係證據〉
文:山地 封面圖: Chi- Kit Kwong

這一期《變奏》,我們預備了一年有多。

仍記得2013 年初,聽梁特首發表他第一份施政報告,其中「穩中求變」一詞觸動了我們的神經─就是難以相信有平穩改變一回事,凡改變必帶來衝擊,以現在的情況,小修小補也談不上什麼改變吧。此話仿如「温水煮蛙」的積極版,暗藏玄機。誰知不過兩天,戴耀廷就拋出「佔領中環」這爭取真普選的核彈,全香港人的神經都被觸動,要維穩還是尋求真正的改變,像擺在我們眼前的生死抉擇。那時滿腦子都是"Hong Kong is dying" 這句話。

當時我們預計,把「50 年不變」奉為圭臬的香港人,終要面臨重大的改變,2014 年必定是改變之年─現在說,當然有點馬後砲。2013 年中,不知哪裏來的傻勁,我們定意要追蹤這些轉變,召集了30 位民間觀察者,在城巿不同的視點定期用相機用文字,記錄由2013 年尾至2014 年尾的轉變,用我們雙眼做這改變的證據。

仍是會中電視毒的一代吧,很愛李司棋說的「呢度唔係法庭,我對眼就係證據」,氣勢磅礡,充滿智慧,深信在風雲變色之時,不能只依賴法庭,是人是鬼要自己睜眼看。但這睜眼看的計劃不易,定時定點地觀察需要一點老練,改變非如預期的快,也遠遠超出了預期的急。30 位民間記錄者,多不能按預期完成計劃。

但就在我們以一年的時間緯度「用雙眼找證據」之時,不同的民間視角,拉闊也拉遠了我們的視野,由最初執着於記錄「什麼在改變」,我們開始思考「改變是什麼」,為什麼我們對改變又愛又恨,又害怕又期待?

曾有攝影師告訴我們,一幅相片就是一個問問題的視角。把一年12個月的日出日落、12 個月的珊瑚礁、24 節氣下的農田放在一起,我們問:看到什麼改變?民間記錄者卻說:看到變化的日常與無常,改變原是循環,變中有序,序中有變。如此安靜泰然的視角,好像與此刻風雲變色的香港不相配,卻是今天我們所需。我們又把一年的觀塘和西環放在一起,又看到什麼?觀塘在重建中劇變,西環在發展中漸變,民間記錄者卻看見一成不變的思維,看見那看不見的社區殲滅,重建卻沒有重生。

9.28 為香港帶來突變,也湧出一批民間記錄者,在非常時期捕捉了這城改變的一刻。一般人看到變亂、張力帶來的衝突,他們處身其中,卻看到社會原有的人情味、張力帶來的新秩序。我們也把各種張力的人並排,原以為是各走極端,卻發現是一體兩面,大家都在變奏中尋序。

原來我們甚少睜眼看,也甚少放長雙眼去看。寫文的太習慣也太快用腦去批判,也太習慣自己文字,甚少進入別人的語言去思考。這一期刻意用別人的視角與文字做148 頁的專題,不是為新而新,而是面對變奏的必須,好跳出自己的框框,這是自我實驗,也是我們做民間記錄的意義。

數一數,參與是次民間記錄習作的有50 人,留下了26 個視角,留下對變的反思,以他們一雙眼為城巿留下證據。盼此記錄,能在歷史存留,留給香港每一個人。

Breakazine! 035 《變奏 — 一年民間報告》 (2015年1月1日)

SKU: BOOKABREAK0007
RM25.00Price
Out of Stock
    bottom of page